2010年11月7日 星期日

我和奧美。

在我念大學的時候,我有一種奧美情結。奧美什麼都最好,人好創意好公司好。

有一年夏天我參加了奧美廣告營,我的小老師是Terrance,也就是現在紅領帶計畫紀念的奧美人。結訓的那天,我以Miss Good Idea的笑話博得全場哄堂大笑,我們組的創意也贏得優勝。通過了筆試口試,我想我是在最後一關面試搞砸的,我不太確定原因是什麼,也許是我自我感覺太過良好,當問到為什麼想要從事廣告業的時候,我是如此回答的: "我相信做廣告能讓我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我沒選上的那個周末,我的乾乾爸爸告訴我:"沒關係,我跟你說,奧美人都是傲慢又臭美。"

這麼多年過後,沒想到我實現當年的夢想,能在奧美工作。
第一天上班,我看到Lou,我看到阿桂,那種彷彿闖入演唱會後台的興奮感才開始漸漸發酵。

我加入奧美時,我自認是個designer。我的想法是,創意不就是那樣嗎? 你懂一,就知二。我在上班的第一個禮拜,我就後悔了。設計與廣告是完全不同的兩個行業。

相對於設計師因政府政策與環境影響採用苦情或自立自強策略,廣告人則能在創意與商業行為中取得些許平衡,兩者兼顧,這是廣告的魅力,也是廣告的束縛。也是籌碼。

設計講求的是problem solving,其實廣告也是。只是廣告不見得是為了購買者提供problem solving的服務,大多是解決客戶現有的問題。

廣告界的怪人很多,我期待的長髮,不洗澡,或是多層次到衣服破掉的街拍媽斗都沒出現。但若尋覓每個人的內在,都至少藏有一種不可思議的特質。我已經很習慣廣告人的做事方式了,不浪費時間,講話不拖泥帶水,頭腦清楚時常轉彎,做是節奏明快。走一步先想未來三步要怎麼走。另外我很喜歡廣告人的一種特質,就是---好學。即使每個人手上至少有三個案子在跑,但還是把握時間每個機會學習。創意總監會停下來和實習生討論他在看的youtube,爾康像阿特學習做稿的過程,阿特向策略學習。

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觀點與做事方法,的確在工作時常有爭執,但持著開放的態度,人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意見,互相尊重互相了解,最後都找出最好的解決的方法。


剛進廣告的前一個月,我下了一個定論:

廣告業就是一個Shit-happen business.
Any kind of shits could happen in this business.

客戶反悔,爾康出包,阿特偏掉,預算爆掉。但就是因為有太多細節要顧到,每個案子都是好幾百萬再起跳,每一個決定策略都得精準無誤,每一個環節都得仔細思考,所以廣告才有這麼多的深度與剖析。從了解消費者,調查市場,研究流行文化,挖掘insight,媒體購買,廣告人不只要面面兼顧,更要挑戰自己做出更新更好沒有人做過的idea。

要做一個廣告,真的不能憑運氣,這背後有太多錯綜複雜的事情環環相扣,才能在電視上播短短的三十秒。廣告公司的分工不是沒有道理,客戶、爾康、策略、阿特都很重要,其中一個角色沒扮演好,就會整個垮掉、delay、壞掉。

要做一個好廣告,那真的要憑的是實力與堅持。一個好的idea常常是大膽的,如果沒有爾康與客戶的溝通,如果沒有客戶的支持,如果沒有策略精準的方向,如果沒有阿特無人能及的創意,根本不可能發生,連個邊也沾不到。

然而這一切的實力,都是靠經驗與學習累積的,對阿特而言,每天花好幾個小時在網路上research,嘗試各種新鮮的事物,了解最近在流行些什麼,每天觀察大家都在facebook上貼些什麼有趣的東西,連周末相揪喝酒的時候都在討論idea。看的東西越廣,想得夠深,做過的東西越多,你必須是全人,什麼都要懂什麼都要會,最好與大家都不同但大家又很羨慕你,這些東西就是你的,誰也學不來帶不走,全靠個人努力。我很喜歡與資深的廣告人談話,他/她們思考的邏輯是很另人著迷的,他/她們往往有很高的視野,敏銳的感受力,洞悉的觀察力。精準的判斷力,和他/她們講話好像上了一課,不是好像,就是上了一課。

很多人一聽到做廣告是:一定很很辛苦很累。聽說都要加班到凌晨。
(PS我不覺得有什麼不好,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和同伴一起作戰的感覺,我覺得比什麼(例如六點在家吃飯,七點看新聞,八點看連續劇)都好。)
有人說做廣告就是很多小小快樂累積起來的成就感:

腳本被選中了--耶!
今天提案過了--耶!
客戶完全買單--耶!
今天外拍沒有出錯--耶!
昨天想的梗被用上了--耶!
導演修改過的腳本更棒了--耶!
電梯裡的人在討論我做的廣告--耶!
我媽媽跟阿姨炫耀那個廣告是我做的--耶!

除了這些小快樂以外,我覺得廣告令人著迷的是,一種不斷的挑戰自己,然後發現自己真的在成長的興奮感。

反之我自己,在奧美學到了些什麼?

我剛進奧美的時候,常轉過頭問小翰:"我要做什麼",相反的,小翰卻是要我好好想想,他問我:"你要怎麼做呢?"
我本來就能有自己的想法與做法,只是我不敢去做。為什麼不敢? 是害怕失敗,是害怕做錯,是害怕自己不夠好。但,小翰要我去試,"不試什麼都不會,不好也沒人會怪你因為你是個junior"。對啊!那為什麼我都不去試呢? 在好幾次我覺得自己都做不到的情況下,最後我都做到了。我的確低估了自己。

回頭看那幾個月,超過二十四小時的拍片,加班準備隔天的提案,禮拜天早上去公園撿石頭因為要做色稿,睡在攝影棚,週五畫腳本周六外發周一擔心插畫亂畫,跟超資深攝影師賴桑努力解釋我想要的感覺,半夜加班喬喬姐艾拉姐小多一定都在,在小圓桌比手畫腳跟卓提腳本,小翰看我做的稿子歪著頭叫我站起來,連夜趕工做湘雲出的作業,不停的跌倒沮喪,再站起來再試一次。

我在這之中學到了什麼? 是一種自信。這自信的背後,包含著成長,勇敢,獨立,做自己,相信自己,努力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所以,我覺得當時我說的沒錯,做廣告真的能讓我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廣告大師奧格威(Ogilvy)有言:「活著的時候一定要快樂,因為死了以後的時間很長。」

今天台灣廣告教父孫大偉逝世,這篇文章獻給他。

2010年8月27日 星期五

In Between


從台灣飛至紐約的途中。

好幾次坐華航,都不是愉快的經驗。前次是去新加坡,短短的旅程尚可忍受。這次飛紐約,十幾個小時,椅背沒有小電視,音樂頻道沒有節目單上的多,飛機餐難以下嚥,空姐收餐盤的速度很慢,外加餐與餐之間的間隔太長,我從沒在飛機上餓過肚子,這到是頭一次。

上了飛機才開始整理頭緒。然而後座的美國小孩,標準型的不管別人顧自己開心就好,在後座吵鬧踢椅背,好幾次(嚴厲的)溝通他才善罷甘休。翻翻隨身的包包,忘了帶最愛的紫色線衫,更找不到一支紅色的鉛筆。回想我打包了什麼,也是一團亂,帶了過多的衣服,明明知道一定會喜新厭舊,被罰鍰超重的行李,應該是要多帶點書,怎麼上了飛機才釐清打包的順序呢?

機長廣播"我們將開始降落"。坐在擁擠的座位裡,也許是身邊滿是台灣人,沒有西蒙波娃在美國紀行的第一句"大事即將發生了"。我的確還沒意識到離別,或是,我已經很世故的能理性看透這些時空分別的事。我還記得小學畢業時的場景,同學們抱在一起哭,擔憂著"以後不能每天見面該怎麼辦"。而這次離開台灣,我一滴眼淚也沒掉。相對於前次去英國,展開新生活的興奮感也不那麼強烈,而是沉重的壓力取代著,即使我是很期待的。

我一直在思考,如果我選擇去倫敦,我會更興奮一點嗎? 我試了好多次,在腦海中幻想,前幾次是雀躍的,但在登機口的那次想像,卻發現自己實是失望的,有些後悔,及認為自己還能挑戰更多的,背後是更大的野心驅使著。我知道自己始終做得對的決定,(也許不見得好)。

西蒙波娃曾被告誡 - 紐約不是美國的一部分,它是歐洲的城市漂流過來的。我也曾從Stefan Sagmeister的口中得知相同(幾乎是一字不漏)的訊息。

降落後,再讓我好好驗證。

2010年8月7日 星期六

八月十八日


無意發現
去年的八月十八日
我在倫敦


站在樓梯得意的望著收好的行李
卻發現w+k送我的書還站在角落偷笑著
忍不住頻頻看著手表時鐘電視時刻
啪門打開的聲音約莫一秒後
是倉促的腳步聲一邊跑上樓梯一邊大喊我回來了
我一手提著行李一手擁抱也許不會再見面的朋友
一面答應他我還會再回來的一面思考我真的會嗎?
一下打開後車箱 一下拿出相機拍下忙碌男友的最後身影

check-in到boarding的幾十分鐘
擁擠的希斯洛機場
在長榮櫃台聽到熟悉的台語
是開心要回家 還是難過要離開的複雜
無意間一點一點堆疊了惆悵
我躇著頭用只有親密才能看穿的不捨眼神望著他
正大口大口的吃著漢堡
因為那天是禮拜二
一整天忙著解決危機的他什麼都還沒吃
快速掃描 過去 現在 以後
即使三個時空交錯
仍然不知道該怎麼做下一個決定
時間到了
我們手牽著手好像一同共赴患難面對末日般的走向閘口
進了那個門後 我就是一個人了
最後的親吻 擁抱 揮別
還有最後一個能印在我腦海中的真實影像
好好的記住了那個moment
因為我知道我會像現在一樣的不時調閱記錄供我回想

去年八月十八日
是戰敗回家 我感覺自己從天堂掉入深淵

而今年八月十八
我又要離開到另一個地方
但 這是再一次的挑戰自己
所以我要比上次勇敢
 

2010年7月13日 星期二

街拍


我小時候覺得日本是個很酷的地方,從不是因為傑尼斯小子或是安室奈美惠;也不是神阿再給我多一點時間或是魔女的願望。
而是因為 Fruits。

在那時候網路還不盛行沒有google map女明星未婚生子還很驚駭世俗的年代,對於東京原宿表參道的想像,就是來自這本日本時尚平行輸入的街拍雜誌。超誇張的粉紅色頭髮,動物頭套外加草莓澎澎裙,身上還帶著透明水槍與一大串根本分不清是垃圾還是玩具的項鍊,豹紋外套底下有鮮黃色毛衣底下有格子花襯衫底下有青蛙襪套底下有童話故事中蹦出來的厚底大頭鞋。

這些如果出現在Project Runway看到會被大吼:"Costume!"或是"Drag queen!"的打扮就是當下時尚。

這本兩百多塊的小小雜誌,以前常跑去誠品搶購(因為每月只有限定十幾本,一家分店賣完了還得火速衝去另一家), 除了一頁翻過一頁的目瞪口呆,外加心裡有點被嚇到的跟朋友討論:"他們真的就這樣穿出門了耶",然後開始抱怨台灣都不行這樣穿,但其實是掩飾自己如果真的能穿也不敢穿的沒膽。(PS這本雜誌有名到我遠在英國蘇格蘭的同學從房間裡搬出Fruits雀躍的大叫"你說的是這本Fruits嗎")
就是這本Fruits全套大書


流行一代又一代,現在的Fruits裡呈現的時尚又跟當時截然不同,到誠品也不用搶了,想買就有。但卻因為網路的盛行,這些街拍雜誌不再這麼稀有,有許多時尚素人的部落格也成為平民的朝聖之地,甚至成為大家心中的時尚女神,例如英國的Susie Bubble在網路上的竄紅,而後被Vogue攬入旗下。街頭時尚現在已經是光明正大的登堂入室了。

而街拍之所以這麼迷人,是因為它親近。沒有身材較好的媽斗影響我們對服裝的判斷,沒有名牌設計師或是大牌造型師量身打造全身outfit,完全是站同一起跑點在街上一較高下,也許奧斯卡紅地毯的洋裝我們還是會憧憬,但街頭時尚更挑戰的是搭配創意以及個人魅力,這已經不是美不美貴不貴chic不chic的是非題,而是lifestyle的代名詞。


The Sartorialist 就是一本以這為出發點的書,第一次看到這本書是從卓的手上借來的,我也只是因為喜歡街拍翻翻,卻發現這本書不是一般的街拍書。在一開始辭去時尚圈工作的Scott Schuman,只是用部落格分享他每天在街上看到的時尚。這些一張又一張的人物照片,真不是普通拍拍,裡面還有好多有趣的小故事,不論是有關時尚有關人生或是純粹有關攝影師日誌,Scott Schuman詼諧的敘事口吻,每篇都讓我會心一笑。Scott Schuman捕捉到的不僅是外表的美麗,還有每個人內在更精彩的故事。

以下是幾篇我覺得好有趣的文章,與大家分享(義務翻譯請別介意):

P71
星期天早晨,哈林紐約

當我準備好要拍這位紳士的時候,我問到他身上那件精緻的夏季西裝,我期待聽到他說他有這套西裝好久好久了。然而他卻跟我說,他從前是個毒販,其中一個客戶付不出錢,所以做了這套西裝給他以償清欠款。


P59
Giorgio Armani,米蘭

從1980年代對我漸顯的時尚影響即是Giorgio Armani,我一直對他的設計,以及他投射及保護自己的風格與形象的能力感到深深著迷。

當我第一次在米蘭的時裝秀後台看到他,我親眼目睹他的這項能力。阿曼尼先生(他被這樣稱為)被等待拍攝時裝秀照片的攝影師團團圍住,然而阿曼尼先生,絕不抬頭看相機直到他調整好他的衣服,褲子還有髮型,以及確認身後的背景是偏好的黑色(可以襯托出他的白髮)。在那之前沒有一位攝影師敢按下快門。

大約一年之後,我在米蘭的街上看到Giorgio Armani(事實上我是先看到他的巨大保鏢),嘗試說服他(以及他的保鏢)讓我拍一張照,我告訴他我很快就能拍好,還丟出我在時尚界的資歷,然而他還是沒答應。直到我說/指出我們應該要到“那邊“去拍,在一個暗暗的空間前面,會讓他的頭髮在深色背景前被襯托出來。那才騙到他了。


P445
“我很醜“,米蘭

我在米蘭一個很新潮的購物區,看見這位優雅的女士。我馬上就知道我一定要問他可不可以讓我拍張照。

任何一個年輕男子不論是為了任何理由,在街上接近一個年老的女人都是頗具困難度的,更別提你們語言一點都不通。首先,你必須要安撫他對她的懷疑,接著你必須要向她溝通你的需求。很幸運的,我看起來沒那麼恐怖,所以我對那位女士指了指我的相機,然後再指了一下她,接著做了一個國際共通的“按快門“手勢。當然,她第一個念頭是以為我要她幫我拍照-這常常發生。當她了解她是被拍的那個人時,她反抗的說:“不了,我很醜。“就我所知且不多的義大利文,我大概能了解她覺得自己不夠漂亮不值得被拍。我不太確定“beautiful”的義大利文怎麼說,所以我就照著每個美國人都會做的事 – 在每個字後面加上一個 “o“。“不,你很beautifulo,很優雅!“

我來來回回講了好多次。我不太確定這樣下去還要多久,我會不會讓自己深陷危險讓她以為我要把她。最後,我放棄了,我對她微笑然後離開。幾步之後,我聽到一句簡單的”excuse(不好意思)”,她擺好了姿勢要讓我拍照。


 

2010年7月6日 星期二

自己看都覺得好可怕




1 歲


6 歲





1 5歲

1 7歲



21 歲


22歲



25 歲

2010年6月14日 星期一

我的寶貝 生日快樂

親愛的祥葛

你離開我們已經五年半了
想到這裡
我的眼淚又不自覺得流下來

我每一年都在回想
這些日子我是怎麼過的
你離開後 你對我的影響 我的改變
沒有你在身邊 沒有你的支持 我過得好不好
我每一年都重新省視自己
是不是有好好的過自己的人生
是不是有達到你的期許
是不是有做到你對我說過的事

是的,我很盡力去做的
去完成自己的夢想
去嘗試每一個生命的可能
把握每一次機會
我很用力的在過我的人生
若不這麼做 我覺得自己很不應該
沒有連你的份也一起過

這幾年的轉變
我已經不是當初的那個小女孩了
人長越大越有更多的事情要擔憂
就像你打電動一樣
越後面的關 越需要更多智慧與技巧才能順利過關
不像我們以前以為變成大人的那樣
我記得我們曾經期許自己 長大之後不要像他們一樣
要保有自己 要捍衛自己
現在我發現沒那麼容易 還是做得到只是很困難
長大就是這麼一回事了
有時候你有站在世界上的感覺 事事順心 能呼風喚雨
也有的時候 你覺得世人不曾在意過你 小如塵土 毫不可取
起起伏伏不是你能掌握的 你只能學著去適應去調適
再一次次的風浪中 仍然掌握著手中的舵 堅強的往同一方向前進
我想這部分你可能就不那麼在乎了
也許是我給自己的壓力太大了

另一個轉變是
我想起你的頻率慢慢的減少
我學著自己從挫折中長大
這之中需要好多次與自己的對話
往往會挖掘另一面(甚至更多)不熟悉的自己
有好幾次我認為我一定會慌亂應付不來的事情
卻也很驚訝的發現自己能平靜有步調的處理得當
被自己嚇了一跳 也很為自己感到驕傲

但常常還是覺得自己是孤單的
有好多話想說 卻又不知道該跟誰說比較恰當
在這種時候是最孤單的
好像全世界只有我說這一種語言
即使開了口 別人也聽不懂
我想是少了你 這是我最想念你的時候

我有好多你留下來的東西
但你離開的這幾年
我幾乎沒有打開來看過
也不想要打開來
一方面是害怕 害怕一瞬間情緒湧起會完完全全的淹沒我
一方面是痛心 若打開了又要再一次說服自己你真的離開了
這樣也好 你一直會活在我的心裡面
我靠著回憶想念你 這樣就好

謝謝你給我的暗號
我全都收到
我知道你會在我身邊
即使我感覺不到

我永遠永遠的愛你及想念你
生日快樂
 

2010年5月31日 星期一

The Foals 你變了


the foals+Dave Ma
對我來說是,音樂加影像的極致完美組合。

the Foals是來自Oxford的團,幾位團員是牛津大學的學生,主唱Yannis是念英國文學,為了音樂放棄學業。the Foals的第一張 Antidotes,是很放蕩不羈的。裡面的旋律充滿著不安定,有時聽起來像是民謠,有時聽起來像是嘻皮般的隨意哼唱,唱唱停停完全不急著要進副歌,有時又好像變調不和諧的舞曲。歌詞寫的很美很艱深,抽象又意象,每件被形容的事物都好像隱喻著什麼,好似文青執意追求不一樣的世界,或是純粹無病呻吟,我想是在牛津大學攻讀英國文學的主唱,他的文學造詣,以及古怪的完美作曲癖(必須要有完美的架構與排列),才能如此造就獨樹一格的the Foals。

我第一次聽他們的歌也是無意間的,只覺得這些歌好不一樣,這些人也不太一樣,不是什麼耍酷的團,每個人都背著超短超短的吉他,腋下卡卡,還好他們都是男生,不然我會懷疑他們要把副乳擠成深深乳溝。但是他們的live卻是很驚人的,幾個大男生操著不同的樂器,前奏一響起,就整個人沉浸在音樂中,Yannis是個身形不高的男生,但是他的歌聲卻會讓你癡迷,靈魂抽離,腦中飄起一陣煙霧,再睜開眼時已在另一個時空另一個世界。

Olympic Airways & Balloons是我很喜歡的歌,都是由Dave Ma執導。Dave Ma存在的重要性,對我而言,是只有他能把the Foals的那個世界真實的刻畫成型。





今年the Foals發行第二張專輯 Total Life Forever,從去年的單曲Spanish Sahara 到專輯的第一張單曲 The Orient以及最近一張單曲Miami,老實說,我有好多疑問號。這三首歌是完全不同的曲風,the Foals似乎是想改變風格,往更大的版圖走,但我很遺憾的是,在這之中,我嗅到更多的流行元素以及商業考量,反而the Foals他們最獨特的那一種氣味,卻被華麗的混音隱藏起來。這張專輯是在瑞典作的,有更細膩的聲音與感情別於以往,可以看的出The Foals漸漸成熟,每首歌拆開來都是好聽的我也喜歡,但合起來就是少了點什麼,有些人喜歡這樣的改變,但我卻想念以前的the Foals。

從上一張專輯開始,Dave Ma 已從MV導演,到巡迴攝影師,樂團的好夥伴,這張專輯當然是由 Dave Ma執導所有的MV,當然隨著曲風的改變,MV的風格也與以往不同,沒有過去的懷舊樣貌,加入更多情感的荒蕪,畫面的色彩,與活潑的劇情。先講到這,讓我下次再來談談我多喜歡Dave Ma這個導演。





超級pop的Miami

 

Two Door Cinema Club


Two Door Cinema Club.

這個團很好玩,三個愛爾蘭男孩組成了Two Door Cinema Club。這個名字是個錯誤中的大錯誤,來自其中一個團員跟我一樣的文盲,把Tudor(都鐸)戲院誤以為是Two Door,所以就將錯就錯乾脆取名叫做Two Door Cinema Club。

他們是在學校裡面認識的,這種情況在英國的樂團實在見怪不怪,不是主唱是鼓手的同學,或是貝斯手是吉他手的鄰居,甚至鼓手與吉他手都是兄弟這種實在太多了。不一樣的一點,他們沒有鼓手,鼓手的責任就交給一台mac處理。

我還是查不出他們到底幾歲,從主唱alex白裡透紅的稚嫩皮膚判定,他們三個應該還很小,也許到美國還不能喝酒的小。然而這幾個幼齒小底迪很厲害,是繼幾個新團Klaxons、Friendly Fires把dance rock熱潮帶出後,Two Door Cinema Club這個超年輕接班人也毫不相讓的演化新一代的Electropop+Indie,最近還成為Phoenix美國巡迴的暖場團。

他們走紅的程度可以從他們的MV裡面看出來。
在英國,樂團實在太多了,幾乎每個英國人都會彈幾下吉他,敲幾下鼓,(也會踢幾下足球),所以剛出道的小樂團,實在沒有太多的成本拍MV,通常是等到他們走紅了之後,或是紅到可以進軍美國的時候,唱片公司才會投下大資本,請好的導演幫他們重拍MV。

Two Door Cinema Club就是這樣子。但有點不一樣,他們第一版的MV其實我都還蠻喜歡的,有種新媒體藝術+手工製作的風格。後來他們紅了(PS他們現在在日本超紅!),推出了第二版的MV,拍得也很不錯!! 不僅有很酷的轉場分鏡,以及很新的拍片手法,也把樂團的風格襯托出來。

我最愛的Undercover Martyn 第一版(很喜歡投影機效果+速速逐格感)




Undercover Martyn 第二版(雖然是有點老梗,但畫面還算有趣)




SOMETHING GOOD CAN WORK第一版(顏色變來變去變變變)




SOMETHING GOOD CAN WORK第二版(雲霄飛車鏡頭)




I CAN TALK 這支是我最喜歡的MV,是走紅之後才拍的,除了拍攝手法很有新意以外,我很喜歡不做修飾的取景,連影子都能拍進去的那種隨興感,另外就是這支MV讓我想到我的房間,我總是這樣在衣服中穿梭。


 

2010年5月28日 星期五

google chrome 有多快?

如題:
google chrome 有多快?


google chrome是google研發的瀏覽器,就在這一兩天,Google chrome正式推出官方版本,而且可以在mac,Linux系統中使用,但這些功能類別的,請各位自行google其他宅男部落格,會有更詳細的解說 plus 試用心得plus外掛程式。

well我google了一下,google chrome 自我號稱是:


但我更好奇的是,美國google chrome的形容是.......

是lightining speed! 果然台灣首頁是有點太含蓄了,美國都大辣辣的明講自己有如閃電般的快!

好吧! 我知道你大概想說"最好是啦!",如果你跟我一樣用的是火狐firefox,一定覺得火狐已經夠好用了,才不要用什麼谷歌鉻。

我真的不相信google chrome 能有多快,但它最先吸引我的,就是它的實證廣告。

首先你覺得,"快",要怎麼說? 可能有千百種
迅雷不及掩耳一瞬間一轉眼剎那霎時石火電光呼吸之間眨一下眼才一轉身眼睛還來不及看口水 流下來打噴嚏趁馬子不注意偷喵女生胸部男友變心的速度....................


google chrome選擇用了 馬鈴薯、桃紅色顏料、電 來說它到底有多快。




所以google chrome 到底有多快?

答:
有如一瞬間的快

為了證明google chrome真的有如一瞬間的快,他們找來一群人,以科學實驗的方式,測試google chrome到底能有多快。

以下是making of


天哪我好喜歡這種geeky high tech hand craft的東西

加映場>也喜歡搞笑版low tech的實證廣告,也是這禮拜看到的,成本超低效果相當!



 


2010年5月6日 星期四

Portfolio Night @ Taipei

 
Never hurt to try.
不管會不會失敗,有嘗試才會長知識。

快來參加 Portfolio Night



 

謝謝說不完

 

給那些還不知道的人:
我要去紐約了!

去年七月我向老闆請辭
原因是去年年初我親愛的小爺爺去世
在他生病的期間我想了很多
決定要趕快做人生中想做的事情
不要一拖再拖了

我重新思考什麼是人生中重要的事情
而我發現我當時生活中我很享受某些快樂
但是這些快樂都是短暫的 也許正是快樂讓我不想改變
我知道我必須接受更大的挑戰更大的考驗
我才能得到我真正想要的
雖然這過程中一定是痛苦的
但我想我趁現在年輕不做
過了幾年更不會去做

我一直覺得自己是一個很幸運的人
總是有很好的機會來敲門
遇到好的老師 好的主管 好的工作夥伴
在困難不知所措時 總有人給予好的建議
或是上帝會為我指引一條路 繼續往下走

第一份工作跟了一個很好的老闆
帶我看了很多做了很多我從不覺得我會做的事
我常常對他說"你讓我超越我所想像的自己"
他告訴我做事的方法 卻不限制我去嘗試其他的
我們亦師亦友打過好幾場仗
同時很大方的支持我做每個重要的決定
至今我仍覺得他是改變我生命最大的人

我也有很多很好的朋友
在一路上一直支持著我
也許他們不能參與過程
但他們為我加油打氣幫忙鼓勵從沒缺席過
難過的時候有他們 我很快的又站了起來
開心的時候有他們 讓我更開心

透過工作有一些機會
能和世界各地的設計師藝術家一起工作
我離職的那一天我特別寫了封信謝謝他們
每一個人都帶給我不同的啟發與學習
他們都成為我的典範 提醒著我未來的方向

還有所有的長輩&哥哥姐姐們
他們很關心我 手把手的把經驗交給我
即使我常常粗心做錯事情 個性又很拗
他們還是很有耐性的教我 照顧我
告訴我不要怕 要做自己要有勇氣
我很感謝他們願意把心力花在我身上

最後是我的家人
他們沒有一個人懂設計懂廣告
我常常很努力的解釋我的工作內容
他們還是一知半解
雖然他們常帶著疑惑
但不曾要我改變方向 
走他們認為"一般人走的路"
讓我可以做自己 是我感覺最幸運的事

總之
我要去紐約了
而且是去最喜歡的學校
我從小夢想著這一天
一直在為這一天做準備
如今再過三個月這都要成真了
我是一半興奮一半緊張的
因為我不是去玩不是去逃避不是要拿個文憑
我是去學習的去看世界去做更大更多更好的
所以我要很努力很努力才行
 
謝謝你們每一個為我付出的人
我永遠愛你們
 

2010年5月4日 星期二

夏天一到大家都出來了

 
最期待的foals換了個風格




去年聽到西低爛掉的mystery jets還是不改復古風格(大愛)



bloc party的kele單飛了

Tenderoni by keleokereke


broken social scene
要發新專輯了還要來台灣我好期待




混種很衝的hadouken!更混了




外加一個最近喜歡的fenech-soler



喔好開心唷
 

2010年4月14日 星期三

勇氣這件事

 

前幾個禮拜公司邀請了Eugene Cheong來演講
是我加入後聽到的第二場演講而且又是新加坡人

Eugene是個了不起的人物
他做的tiger beer為新加坡爭光
胡湘雲讀完他的講稿後熱淚盈眶
最厲害的是david ogilvy曾親筆寫信讚美他


演講很精彩也很豐富
連power point的每一張背景圖
我都想直接按右鍵收藏
每個人都很認真的聽認真的抄
他帶來一些有趣的觀點
八個身為創意人應該要有的habits
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courage 勇氣
"Good idea is always dagerous!"
鼓勵我們永遠要為好創意奮鬥
要冒險 不要打安全牌

但當演講結束的時候
卻沒有人敢舉手提問

不說別人
我自己其實有問題卻也不敢舉手
這背後是因為我害怕
我不是在virtue那邊的courage
我是在Eugene在演講裡千交代萬交代
千萬不要掉到vice這邊的fear
我想也許有很多人跟我一樣不敢舉手
但我不了解為什麼

我思考了幾天
想到為什麼了
也許我們從小生長的環境裡
總是要求我們跟大家一樣

當下課鐘響了老師問有沒有問題
這時如果你舉了手 你就是不合群
有耐心的同學會瞪你一眼
沒有耐心的同學會不留情面的"吼~!"

當全班都回答了標準答案
你給了一個創意答案 你就是故意搞怪
有點想像力的老師會給你一半的分數
但大部分老師都會直接畫叉

當教授都說了這件作品多麼的好
你說出心裡的話:這也太醜了吧 你就是愛唱反調
你左邊的人會覺得你太不識相了
右邊的人覺得你還沒長大不懂人情世故

似乎站在fear的那一邊比較容易
不要舉手就可以準時下課了
回答標準答案就可以得到滿分
跟著大家一起諂媚教授就可以all pass
這樣不就沒事了嗎

漸漸的我們被訓練成不要突出不要太愛表現不要講真話
而合群的最終結果就是大家都一樣的 - 平凡
這樣就會出了大代誌 太恐怖了

所以我們都要有勇氣
dare to be different
因為:

尤其是我!
警惕一下
 

2010年3月18日 星期四

自由的前提之下並非互相傷害

聽起來好笑

在華人為主的國家裡
有中國 香港 台灣
其中只有台灣擁有投票權
人民可以決定自己的總統
自己的未來

然而在高度民主發展的社會
當大學生持刀威脅官員時
立委會同情這種預謀式暴力行徑
當有人在網上鼓動撲殺總統女兒
人民會選擇忽視更或是容許這樣的暴力行為
撲殺二字
是運用在動物身上的
是對於生命的一種不尊重不在乎
上一個運用撲殺在人類身上的人是希特勒
他視猶太人為豬而非人類
撲殺用在人上
代表的是背後的仇恨與極大的情緒反應
而在網路上散布這類消息的動機
是尋求同盟以及支持
正如同希特勒運用各種媒介抹黑猶太人
催眠唆使德國人要仇恨猶太人
在當今民主社會看來這是不可思議的行為

但我覺得台灣人好像不太在乎
是因為媒體日日頁頁報導沒營養沒深度新聞
記者常常弄錯人報導前也不孤狗一下
新聞最後還會妄自下結語往往很不客觀
還是因為藍綠時時刻刻爭吵不休
藍罵一句綠回一句
抹黑汙衊貪汙互相對罵
社會對立種族仇恨加深
或是扁家案讓台灣人早已見怪不怪
是非對錯分不清
你的錢都被a走了還是有人要幫小偷求情

這個社會怎麼了
我不敢讓我未來的子女
在"拿美工刀威脅的行徑稱為學運"的社會中成長

台灣需要每一個人
多一點參與
多一點熱情
多一點正義
少一點對立
少一點忽視
少一點隔閡

2010年3月6日 星期六

2010年2月6日 星期六

沒有看過這麼前面的搖滾區

Phoenix得了葛萊美!!!!!!!!!!!!!!!!!

太酷了太酷了!!!!!!!

加拿大人聽到 If i ever feel better 都瘋了
唱完的時候大家都在舞台上
好爽唷!!!!!!!還囂張點唱1901
我也想要

2010年1月31日 星期日

諭諭掰掰

大學最後一堂畢制課
謝師宴辦桌版
運動會

坐捷運
加班跨年
北京
柑盃

roxy 99



上飛機前

我的好朋友李佳諭今天要去法國念書了
這真是對我來說是一件重大的衝擊

對於李佳諭是我的好朋友這件事情
我思考了很多
我們也一起討論了很多
覺得我們的親密關係根本是男女朋友交往行徑
包括每天必通電話
上班一整天共進早餐午餐晚餐消夜
回家還要猛msn
禮拜五中午就開始問對方下班要去哪
周末沒事一定先打電話約對方出去
(或某一方已經安排好行程當天告知)
常為無聊小事互相鬧脾氣
我常常跟李佳諭撒嬌扁嘴(女)
李佳諭常常罵我很愛黏人愛生氣(男)
重點是我們在一起總是很開心可以跟彼此講所有的事情
(大概吧李佳諭事情很多講不完)
出席任何場合總是出雙入對
邀我的一定有邀李佳諭反之亦然
如果其中一人落單出場一定被問另外一人咧
根據以上種種我們研判根本是交往行為
每次下了這個結論又互相嘔吐一下

除了這些以外我想來想去我發現
李佳諭這個人可能完成我一個小時候的夢想
我小時候總希望我能有一個跟我一樣的複製人
AKA我的分身
因為我小時候覺得如果全世界的人都是我的話
那個世界一定是最完美的世界(人間淨土阿)
如果有一個分身就能在大家都不認同的時候跟我一樣認同我
我們可以為這個世界搞一個大大的革命
點醒全世界的愚人(是的我小時候是個超級理想主義者)
雖然李佳諭比我矮(以下李佳諭可以略過)
也比我兇
情場經驗比我多
被情殺的機率也比我高
但常常的時候我們的想法是相通的
而且是往往藏在心裡面害怕讓別人家人或朋友知道的恐懼擔心
因為相信對方而坦承的時候
總會受到另一方的"對對對!我了解!我也常常會這樣想"
那種默契與信任可不是人人都能共築的!

換句話說在現實世界裡
李佳豫就是我人生實踐的definition
少了這個definition
老實說我真的有點害怕
我知道我常常做一些驚世駭俗之事
或是不走一般人走的路線
或是很大膽的冒險不聽別人的意見就硬要做
(覺得自己的意見比較正確)
雖然大家看我總是很勇敢的向前走
但我內心還是充滿恐懼的
"也許大家才是對的!"
"這樣真的好嗎?會不會輸得很慘連人生都梭哈了"

每每這種時刻都是有李佳諭在我身邊
用一副"這枚什麼"的態度跟我說
"又不一定大家說的就是對的"
"輸掉就輸掉阿有差嗎?"

或是鼓勵語氣
"你可以的!就衝吧!加油加油加油!"
"你不試試看你怎麼知道"

或是勸了太久不耐煩口氣
"算了算了回台灣拉"
"你這麼優秀!怎麼會難倒你呢"
等等之類的話

但這些話是我繼續努力的一大動力
即使再有理想再努力的人也會遇到挫折
也會想一度放棄(不論是因為現實還是環境)
甚至懷疑自己的能力與天賦
差點投靠另一邊變成一般的人(而不是堅持自己的哥白尼)
李佳豫總是那個打氣加油
告訴我世界上還是有人跟我一樣想法的人
讓我繼續走下去

在熱情還在燃燒還沒被現實澆息的狀態
這個人或是這個朋友實在是人間淨寶!

如今她要去法國了
可能會變成別人的淨寶
或是別人的太太(驚!)
更或是別人的媽媽(驚驚!)
更更或是別人的廚師(離題驚!)

不論如何李佳諭我都希望你能保有那塊跟我一樣的心:
不放棄任何可以嘗試的機會
該是你上場的時候,就好好把握讓舞台亮起來吧
還沒試過就說自己不行是愚笨白吃又弱智的行為
能學習就是好事,別怕苦怕累或怕沒錢,學到的就是你的
不向現實屈服,至少年輕的時候還不要
人生只有一次,什麼都怕怕找藉口不敢做就太不划算了!
我不是全世界最美的,但是是最特別的女生(這句單純想讚美自己!)






還有skype很貴但還是要打給我
記得要來找我玩
誰中樂透就趕快開一間公司來玩玩(反正錢多)

最後以巴黎組曲送給李佳諭!!









諭諭掰掰!!!!!!!!!!!!!!!!!!!!!!!!!!!!!!!!!!!!!!!!!!!!!!!!!!!!!!!

2010年1月30日 星期六

禮拜一要來了


禮拜一要來了

好幾個月沒有上班的感覺好怪
但卻又過得很愉快

上班的時候總是一早出門晚晚回家
跟家人碰面的時間總是很少
花錢花得很兇
看到喜歡的東西就買來犒賞自己
結果房間裡都堆滿未開封的東西
生活總是茫盲忙
房間總是亂亂亂
沒有時間好好看一本書
沒有地方好好思考寫日記
一有休息的時候就只想放空忘記工作的事情
卻漸漸忘記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剛開始不用上班
覺得生活上沒有了動力
尤其是從剛倫敦回來的時候
簡直是覺得少了一條魂
可是慢慢的開始看清什麼才是比較重要的
說真的之前工作的壓力
再停下腳步來看
真的比不上家人,心中的熱情,或是喜歡的人來的重要
那個priority是會隨著你的生活步調做改變的

有幾個moment是我心跳加速無法形容的快樂:
剛整理好房間當工作室的時候
將一張張畫好的東西串成動畫的時候
每完成一件作品上傳到vimeo的時候
寄出申請SVA的一大包作品集的時候
跟媽媽爺爺還有貓咪一起吃早餐的時候

禮拜一要來了
有很多挑戰在迎接我
還有很多學習在等著我
所以要繼續加油!

2010年1月19日 星期二

設計與經濟

 
設計與經濟
,我覺得是相輔相成不可密分卻又十分尷尬的關係。

The Devil Wears Prada有一幕是梅莉史翠普拿著藍色的皮帶,大聲訓斥著安海瑟威,對他說這條皮帶代表的不只是單純的藍色,而是能夠影響全世界流行與經濟,事關上千上萬人生計的流行產業的藍色。我想一定很多人不懂,為什麼設計能有這麼大的力量。

說真的,我們每天都可以聽到有人在說設計設計。但真的,我說真的,很多人都不懂設計能做什麼。大部分的人大概只是覺得設計是把東西變的美美的,做得好可愛,做得很搶眼。但這真的都不是設計本質。設計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不只是視覺上的考量,它能創造消費、可以是有關購物的一種experience、也可以是如何更精準的打動人心、更或是讓使用者輕鬆上手不需文字說明就會使用、還有更多更多、更大的力量在設計背後。

我在倫敦買了Nike Sports Band,在Oxford Street的Nike Town裡,以簡單突出的顏色抓住了每個剛從手扶梯上樓的人。裡面的說明書一拉開來,是沒有文字的,完完全全用圖解就能讓使用者了解。而它的外包裝,每個小零件都置放得剛剛好,連突出座台底下的空間也完全不浪費運用,我不能說他是多厲害的設計,但起碼他做到了最基本的設計思考。這個東西說明了一件很簡單的事情,好的設計能幫助Nike省錢、賺錢,而這些利潤又能回饋在設計師身上。設計與經濟,應該是一個循環。

反觀台灣,我常常覺得很沮喪。
設計與經濟,設計往往是因為經濟被犧牲的那一個。
"我們預算沒有那麼多,那請便宜一點的美工來做就好了!"
"你可以幫我們作DM,然後順便幫我們做名片網站嗎?"
"我不管你是什麼設計師,我付錢你就要照我的話改!"
我想以上這些對話,很多設計師應該很有同感。

這裡面有經濟的問題,但更多更多是觀念的問題。
雖然觀念不是一天兩天就能改變的,但我覺得政府應該是帶頭開始的
我在英國的時候,看到的政府文宣廣告,往往都是最犀利最吸引人的作品,也許不是大成本,但是訊息都是最清楚最直接,這樣的東西大眾才能接收的到資訊不是嗎?
以現在來說,我們的政府的得標制度,永遠都是最便宜的出價者得標,這種看預算不看人的事情,會做出大堆令人做噁的海報、政府文宣,實在不出乎意外。在傳播的角度,訊息一點也無法順利的傳送到大眾那一端,以設計的角度,就是大大污染了全民美學。

我舉個英國NHS(National Health Service)的例子-提倡抽菸導致陽痿的廣告,一點都不難理解兩邊的差異性:


若能改善,應該可以從這兩個方向:

觀念上,
應該要給予設計師專業上的尊重,設計師不是美工。
各位頭家頭家娘,當你們願意付多一些的預算給好的設計師。這個產業自然就會提升自我的素質。
當你們拿到成品需要設計師修改時,請耐心傾聽設計師的概念與想法。多溝通,不要一昧的拒絕或出現花錢的是老大的姿態。
當你們不願意或懷疑設計的決定與做法,請設想你的客戶對你的專業提出質疑那時你心裡的感受。


政治上,
我們都知道政治是管理眾人之事,不管藍綠,雖然大家都知道政府官員一項都不太有美學觀念。但以現今台灣來說,已經有很多想讓台灣更進一步的民間團體,他們凝聚了一些些力量想要改變。政府機關若能順水推舟多關心一些設計子民,給預算的時候大方一些乾脆一點,辦活動的時候多支援一些。
以民眾作為出發點,少置入一些政治色彩與官方作秀要求,給予這些團體更多自我發展的空間,才有人要一直辦下去,力量才會越來越大,才會有更多優秀的設計師願意自發參與。

我不知道我一個小小的部落格能帶動多少的力量,也許太充滿理想主義太天真化了,但如果我們只表示無奈而不至少嘗試去改變,情況只會越來越糟。這些我認為台灣該有的態度,我相信很多設計師都跟我一樣有相同的心聲,台灣有很多潛力,創意產業是我們手中的王牌,至少我看到很多人正在努力,我們若可以,不能一直讓它淪陷下去。